Featured image of post 中國古代的同性戀是怎樣的?

中國古代的同性戀是怎樣的?

中國自古是沒有"同性戀"的,也從沒有把"男男"關係用病態的眼光看待。當同性戀這個詞在社會上流行之後,才真正有瞭現代意義上的同性戀。"。

中國自古是沒有"同性戀"的,也從沒有把"男男"關係用病態的眼光看待。當同性戀這個詞在社會上流行之後,才真正有瞭現代意義上的同性戀。"。

這句話正確嗎?也對也不對。因為,中國自古的確是沒有"同性戀"這個詞的——同性戀這個詞作為醫學術語,是在1868年(清同治七年)被匈牙利作家憑空"創造"出來的。在此之前,歐洲將男同性戀稱作雞姦犯(pederast),而在中國則用一大堆極其隱晦的詞語來表述同性戀,好聽點的類似:斷袖,龍陽,分桃;難聽的有契弟,屁精;中性色彩的有好男(南)風,玻璃,兔兒。那麼,中國古代的同性戀們,他們究竟是過著怎樣的生活呢?{#more-4619}

同性戀可以參選感動中國

明朝末年,張獻忠割據四川建立大西政權。儘管他本人殺人如麻,但卻對他的一個孌童李二哇痴心一片,言聽計從。後來張獻忠敗亡,18歲的李二哇被敵將黃得功擒拿。黃得功見他貌美,便恬不知恥地說:“聽說張獻忠這個逆賊天天晚上都要睡在你身上,我也可以,你幹嘛還不投降,從瞭我啊?“李二哇卻誓死不從,最後絕食而死。

清朝初年,有人感懷於李二哇的忠貞,賦詩紀念:花底秦宮馬上飛,每番先陣入重圍。可憐拚得刀頭血,不向勤王隊裡歸。字裡行間,深刻地留露出對他的緬懷與紀念。

在古代的中國,如果你身為同性戀卻品行高潔,忠貞不渝,那麼你的個人"嗜好"並不會影響你的口碑,人們不僅會接受你,甚至為你而感動流涕,就好像今天的《感動中國》頒獎現場一樣。

同性戀的"夫妻"做不長

中國古人往往喜歡尋覓12,3歲的孩子並與他們發生關係,這個人往往是扮演著"書童”、“伴讀” 之類的身份。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在《板橋自敘》中公開承認自己喜好男色:“餘好色,尤喜餘桃口齒,椒風弄兒之戲”,而他小童王鳳性敏貌美、更是深得鄭板橋喜愛。

**當這個小書童20歲左右的時候,就是他們關係應該結束的時候瞭。**因為他們覺得自己這個時候色衰,且鬍子也長出來瞭,沒有女人般嬌媚之態瞭。這時候他就會娶妻生子過"正常"生活。

男男之戀等同於變相的男女之戀

在古代,同性戀的"圈子"裡流行的男孩們一定要長的如美貌女子,甚至要穿女衣,畫女妝,擦脂抹粉做西子狀。 李漁《肉蒲團》裡,描述家童書笥、劍鞘時寫道:“兩個人物都一樣妖姣,姿色都與標緻婦人一般。” ,這在《紅樓夢》中也有類似的描寫。

在那個時候,人們的審美角度與今天有極大的差別。例如"白面無鬚"的書生打扮是那個年代的審美主流,而例如今天"八塊腹肌”,稜角分明的男生則會被那時的人瞧不起,以為粗鄙。

除此之外,相戀中的兩個男人根本不在意對方是否已經成家,甚至娶妻生子與愛慕男子兩不誤。往往相戀的兩個男人,甚至會幫對方留意合適的親事,助其早日成婚。

對感情的忠貞,止於心

古代的兩個男子如果相愛,並互相承諾,那麼這份忠貞重點在於心意,而不在於行為。 床笫之歡過後,當事人往往可以風花雪月,御男、女無數,只要心裡把那個他放在第一位,那麼他的品行就是忠貞的。

而令今天的我們根本無法理解的是: 感情的另一方往往認同並接受這種"忠貞"。

當然也有個別例外,比如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"龍陽君",他就是一個大醋缸:某一天他給他的BF魏王吹耳旁風:大王啊,我現在只有這張醜陋的面孔,就當上瞭龍陽君(爵位),回頭如果你再愛上哪一個小白臉,那麼我豈不是要被拋棄……55555。

於是,血氣方剛的魏哀王立即承諾:美人兒啊,我只愛你一個,誰要是再給我介紹美人,我就誅他的九族!

於是龍陽君就很開心瞭。

古人沒有愛,只有性

明朝散文家張岱,曾經這樣描述自己荒淫無度的少年時光:少為紈子弟,極愛繁華,好精舍,好美婢,好孌童,好鮮衣,好美食,好駿馬,好華燈,好煙火,好梨園,好鼓吹,好古董,好花鳥。

在古人眼中,與男人相愛發生關係,就跟養鳥,鬥蛐蛐,逛青樓養小三一樣屬於個人的愛好,而不明白這是他們的性取向——話說那個時候更沒有這個概念。在那個梅毒,艾滋病還沒有誕生的年代,男人們更多地是在互相利用對方的身體滿足性慾,而無所謂感情。

不僅僅是在男同性戀之間"薄情寡義",甚至古代的男人對他們的妻子也不過如此,那些女人只不過是傳宗接代的工具,是會說話的牲口,僅此而已。娶一房妻子,或者去"南院"找一個"相公",就與今天的人買瞭一輛好車一樣。這種將"同性戀"看做一種個人愛好的錯誤觀念,一直影響到今天。

因此, 中國自古是沒有"同性戀"的,或許,中國自古也的確極少把"男男"的這種關係用病態的眼光看過,但是,我更寧願活在當下,做一個有血有肉,有情有愛,與自己的愛人長相廝守的普通人。

Built With Hugo | Theme By Stac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