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eatured image of post 根據進化論,為什麼同性戀沒有“被滅絕”?

根據進化論,為什麼同性戀沒有“被滅絕”?

進化論是一個有趣的生物學話題:為瞭適應環境,為瞭種族繁殖,魚類爬上瞭河岸,恐龍長出羽毛變成鳥類,人類學會瞭直立行走與使用工具。與此同時,進化論也是殘酷的,不能適應環境與擴大種族的生物必然慘遭滅絕:恐龍,猛獁象,劍齒虎,華南虎與白鰭豚,他們都輸在瞭無法適應變化的環境與繁殖更多的後代上,物競天擇,適者生存。

進化論是一個有趣的生物學話題:為瞭適應環境,為瞭種族繁殖,魚類爬上瞭河岸,恐龍長出羽毛變成鳥類,人類學會瞭直立行走與使用工具。與此同時,進化論也是殘酷的,不能適應環境與擴大種族的生物必然慘遭滅絕:恐龍,猛獁象,劍齒虎,華南虎與白鰭豚,他們都輸在瞭無法適應變化的環境與繁殖更多的後代上,物競天擇,適者生存。

這樣看起來,根據進化論,同性戀的滅絕似乎是板上釘釘嘛:首先,同性戀者是不會有孩子的,而即使是選擇結婚的同性戀,他們的孩子大部分也不是同性戀(實際上,異性戀家庭才是同性戀孩子的重要誕生地)。與此同時,同性戀的人口比例在歷史的任何階段都沒有成為多數。因此,既然無法透過生育使同性戀這一基因得到順利的傳播與擴散,那麼同性戀的滅絕,早就應該發生瞭啊?!{#more-8663}

於是,問題來瞭:同性戀怎麼還活著?你我為什麼還沒有被歷史滅絕掉?事實恰恰相反:同性戀在智人( Homo Sapiens )中持續地、低比例地、跨文化的存在,無論是英國美國加拿大,還是朝鮮伊朗伊拉克,同志遍佈世界的任何角落,在各種社會環境中都可以找到,這又是為什麼呢?

不能繁殖的工蜂,與成功的蜜蜂社會

除瞭人類之外,你還記得許多社會化的生物麼?例如蜜蜂,白蟻與螞蟻。這些生物從幾億年前就就一直生活在地球上,成功繁衍生存至今。在蜜蜂的社會中,最辛勤工作,同時也是蜂群中數量最為龐大的的工蜂,他們都是不育的。

如果說,不能繁殖後代就一定會滅亡,那麼蜜蜂,尤其是工蜂這種生物早在恐龍時代之前就應該滅絕殆盡。然而事實恰恰相反。正是由於工蜂努力地出外採蜜,保護蜂群,撫養女王蜂/蟻的後代,蜜蜂社會才得以不斷進化,不斷的擴大種群,綿延至今。

某種意義上,正是由於工蜂的不育才促成瞭蜜蜂社會不斷地成功進化

自我犧牲的土撥鼠,與土撥鼠家族的整體繁衍

土撥鼠(Cynomys),是一種小型穴棲性齧齒目動物,也是一種高度社會化的哺乳動物。有人研究後發現,土撥鼠的語言溝通能力在動物中是最高的,甚至超過黑猩猩,僅次於人類。

然而,貌似這麼"聰明"的土撥鼠,也會做"傻事"。大草原上,土撥鼠家族在突然遭遇掠食者時,其中一隻土撥鼠會大聲地喊叫,並遠遠地從種群中逃開,吸引掠食者的注意。這種行為可以幫助族群中其餘個體逃脫,但是卻增加自身被捕食的危險。

儘管這隻選擇"自殺"的土撥鼠的生命結束瞭,但是託他的福,土撥鼠家族的基因得以延續,更多的土撥鼠可以成功繁殖

同性戀的存在,有利於人類的繁殖與擴散

我們的故事從昆蟲,到哺乳動物,接下來要進入更高階的生物階段:人類。

讓我們回到這篇文章一開始的問題:同性戀的存在是無益於基因的傳播與延續的,為什麼同性戀在歷史的任何時候,任何地方都還會層出不窮,沒有被自然滅絕掉呢?

在南太平中,在紐西蘭與夏威夷的浩瀚大海中間,有一處美麗的天堂島國:薩摩亞。在公元前1000年,薩摩亞便已有人定居瞭,但是在18世紀之前,島民們還處於刀耕火種、與世隔絕的傳統社會。

為什麼話題會突然轉入這個小島國呢?原因在於薩摩亞社會針對同性戀人群獨特的傳統文化:在薩摩亞,自古以來當地的男同性戀者被稱為 “Fa’afafine", 不生育後代,完全能被社會全體接受,尤其被他們的血親家庭所接受。

2010年,加拿大的科學家經過調查後發現:這些小島上的男同性戀者除瞭參加平時的生產生活勞動,同時還對侄(外甥)輩傾注瞭大量的精力——這些孩子與他們平均有 25% 的基因是相同的。

為瞭彌補自身沒有後代的劣勢,薩摩亞島上的每一位男同性戀都可能間接地促使家族中侄女、外甥的數量增多2個左右 ,而這些小孩可以獲得更多家庭成員的關愛,存活率與生活質量會大大提高。與此同時,男同性戀更多的關愛親族子女,由此也極大程度地促進瞭自身基因的延續。

繁殖不是性行為的唯一目的,同性戀基因協助人類進化

或許有人會說,你這一套說法不合理:人類社會怎麼可以用一個這樣偏遠蠻荒、原始落後的小島上的特例來一概而論?在今天的發達工業化社會,從來沒有發現同性戀會去幫助照顧親族的兒童。

有這樣想法的人們請不要忘記:在人類誕生的250萬年以來,我們至少茹毛飲血地過去瞭249萬年,階級社會也不過1萬年,而你口中所謂"發達的工業化社會”,其歷史只有短短的200多年而已。

因此,薩摩亞島上的同性戀者生活方式,一定程度上代表瞭大自然對於人類基因的選擇:存在同性戀的人類種族,會存活更多的子女,會有更多的食物,他們會更健康,基因也會更大範圍地擴散。

希望透過這篇文章,使大家可以明白兩點:第一,無論是動物還是人,其性行為的作用都不可能、也不應該是以繁殖為唯一目的;第二,同性戀基因不會丟失,它已經走過瞭生物進化的漫漫長路,如果會被淘汰的話它早就已經沒瞭,可是我們還活的好好的,不是嗎?

Built With Hugo | Theme By Stack